<rt id="8wcca"></rt><acronym id="8wcca"><div id="8wcca"></div></acronym>
<rt id="8wcca"></rt>

您好,歡迎訪問咸寧旅游資訊網!今天是2021年08月28日 星期六

您的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咸寧概況 - 歷史

Xianning天堂在左 咸寧在右

咸寧地處華中腹地、長江中游南岸,位居武漢、長沙、南昌三大省會城市經濟區的地理中心,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兩個“兩型”綜改試驗區的結合地帶,1998年撤地建市,現轄一區四縣 一市,國土面積9861平方公里,總人口290萬,坐擁1江8港、5鐵10高速的交通便利,構成了咸寧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網絡。

咸寧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類生息和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咸寧文化底蘊深厚,九宮一山藏兩教,三苗故園在幕阜,崇陽商 代銅鼓催征越千年,羊樓茶馬古道起盛唐,三國文化、闖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戰文化、向陽湖文化等交相輝映。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

咸寧是一座物產豐富、宜游宜居的生態休閑旅游城市,榮膺中國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苧麻之鄉、茶葉之鄉、溫泉之鄉的美譽,享有“中國亞熱帶森林自然資源生態平衡的典型代表”、“全國 最適宜人居的200個城市之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殊榮。這里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溫、洞奇,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九宮山、陸水湖、潛山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和三國赤壁古戰 場、闖王陵、汀泗橋北伐戰爭遺址等人文景觀,是華中地區休閑度假旅游勝地。54.2% 的森林覆蓋率成就了咸寧“天然氧吧”,365天的優良空氣指數賜予了咸寧“宜居山莊”,綠色生態已成了咸寧 的代名詞。豐富的地熱溫泉資源,遍及全市六個縣市區。市區正在建設的占地54.6平方公里以溫泉開發為主的一座旅游生態新城正在崛起,“人間瑤池、萬國咸寧”名副其實。

來咸寧、沐溫泉、品赤壁、登九宮、游陸水、探溶洞、賞桂竹、尋古跡……

地理環境

氣候咸寧,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為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8℃。

方位咸寧市隸屬湖北省,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享有“桂花、楠竹、茶葉、苧麻、溫泉之鄉”之譽。位于湖北省東南部, 地跨東經113°32′-114°58′,北緯29°02′-30°19′。

地形由于地殼運動的影響,區內褶皺斷裂發育,形成現今地貌景觀。地勢南高北低,分為3個地貌區。江漢湖積沖積平原區, 位于西北部,為赤壁市茶庵嶺至咸安區雙溪以北的大片地區;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區,位于中部,為通山縣高湖至沙店一線以 北,茶庵嶺至雙溪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幕阜山侵蝕構造中山區,位于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線以南地區。

咸寧市處于幕阜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兼而有之,素有“六山一水兩分 田,一分土地為家園”之說。全市國土總面積98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291.7萬畝,人均耕地僅1.05畝,低于全國人均1.55 畝、全省人均1.25畝的水平。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該市的土地市情,合理利用土地特別是保護耕地在該市顯得尤為重要。

咸寧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中段的下揚子臺坪的大冶臺褶帶的梁子湖凹陷和咸寧臺 褶束以及幕阜臺拗的通山臺褶束3個四級構造單元內。區內出露有元古代至新生代底層,巖漿活動主要集中于通城和九宮山一帶。

自然資源

生物咸寧市活立木蓄積量8768293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量8302520立方米,占94.69%;疏林蓄積量45516立方米,占0.53%; 全市森林覆蓋率為52.3%。咸寧市陸生野生動物共有30目460余種,包括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節肢類、獸類等。兩棲類共有2目 7科4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已在通山九宮山安家落戶。

河流咸寧市境內有富水、陸水、金水、黃蓋湖四大水系。全市有大小泉眼18244處,僅在溫泉城區的月亮灣就有14處泉眼,是中國溫泉之鄉。流量在0.1立方米/秒以上的就有997處。全市共成熱井約60口,平均日開采量約30000立方米,眾多大大小小的 溫泉中,“一城十二泉”最為有名。分別為:“棲鳳泉”-碧桂園溫泉城;“狀元泉”-萬豪﹒咸寧溫泉谷度假區;“夢蝶泉”-三江森林溫泉度假區;“太乙泉”-太乙國際溫泉度假村;“逍遙泉”-楚天瑤池溫泉度假村;“沸波泉”-漢商山林溫泉區;“天香泉”-溫泉國際酒店;“浴恩泉”-長印溫泉酒店;“奔月泉”-疊水灣溫泉度假區;“二喬泉”-嘉魚山湖溫泉旅游度假區;“御 風泉”-赤壁龍佑溫泉度假區;“桃溪泉”-崇陽浪口溫泉度假區。

交通

咸寧,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咸寧位居中部崛起“兩縱兩橫”和湖北“兩圈一帶”戰略規劃的重要區域,是武漢、長沙、南昌三大省會城市經濟區的地理中心,市域東臨贛北,南接瀟湘,西望荊楚,北倚武漢,地理優勢和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鐵路咸寧境內分布有武廣高速鐵路、京廣鐵路、武咸城際鐵路等密集的鐵路線。

公路公路基本形成了以G4京港澳高速公路為龍頭,以國省二級公路為主干,以縣鄉公路為分支的四通八達的區域公路網絡體系。

水路138公里長江黃金水道貫穿著咸寧市,咸寧嘉魚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以及咸寧核電碼頭、赤壁旅游碼頭等八大長江碼頭,使咸寧正形成中部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

歷史

西周成王(姬誦)時(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屬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屬南郡。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孫權合東鏡江夏、豫章、廬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稱江夏郡,吳(孫權)黃武二年(223年),析沙羨西南置蒲圻縣,咸先后屬武昌郡、江夏郡、沙羨縣。
    宋真宗(趙恒)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永安陵諱,按《易?乾象》中“萬國咸寧”與“永安”近義之意,改為咸寧縣。自此,“咸寧”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確立。
    咸寧市行政建置比較晚,但境內各縣(市、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區域周為楚地,隸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東漢末屬東吳。
    漢初置沙羨縣,咸寧、嘉魚、蒲圻屬之;崇陽、通城屬南郡下雋縣。
    三國時屬吳,吳黃武二年(223年)置蒲圻縣。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置永安鎮,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為永安縣,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寧縣。
    民國21年(1932年),通山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其他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83年8月,撤銷咸寧縣,設咸寧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咸寧地區和縣級咸寧市,設立地級咸寧市。咸寧市設立咸安區,以原縣級咸寧市的行政區域為咸安區的行政區域。

文化

咸寧,歷史厚重、人文薈萃。以銅鼓為代表的商周青銅文化,以赤壁之戰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陽湖文化名人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溫泉、九宮 山、陸水湖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廣泛影響;民間文學藝術特色鮮明,民間歌舞、音樂、剪紙、布貼等遠赴歐洲十幾個國家演出和展覽,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民間機智人物故事、民間敘事詩在全國民間文學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咸寧的歌,音域寬廣,格調明快,多流傳于山區一帶,內分高腔、平腔兩種。民間舞蹈分花燈 舞、祭祀舞兩種。咸寧市的民間工藝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裝飾藝術四大類。

溫泉文化水,靈動而充盈中的禪意;水,意化而成的自然精靈。河流、湖泊,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水,那就是溫泉。

咸寧市地處湖北南部,2006年9月,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批準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自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

咸寧溫泉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有地母造溫泉、鐵拐李拜壽溫泉等神話傳說。據《咸寧市地名志》記載,“咸寧溫泉早在唐代 就已著稱,宋時‘溫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傳宋仁宗趙禎南游時曾到來此(溫泉鎮)洗過溫泉澡”。除了溫泉的歷史文 化,咸寧溫泉以保健養生為主的健康文化同樣深厚久遠。1938年侵華日軍駐扎咸寧,在淦河邊建起一個溫泉療養所。1945年日軍 投降后,國民黨軍隊第十一師沿襲使用該療養所。咸寧解放后,解放軍就地改擴建成一九五醫院,其設立的“理療科”主要就是 用溫泉水治療風濕病和皮膚病,一直延續至今。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淀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地下熱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鉆孔揭露后成為自溢井,水位、溫度、水質情況變化僅在一定范圍內 波動,較為穩定。受人為開采的影響,水位波動范圍一般在2.0m以內,主要呈現出5~9月水位相對較高,12~2月水位相對較低的特征。

溫泉從石洞中涌出,蜿蜒流淌在湖畔山間,便有了“人間天堂”的感覺,可以讓你暫時忘卻紛紛塵世,享有一份遠離城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悠閑愜意,在泡湯時享受風景,在自然中放松心情,感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意境。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淀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地下熱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鉆孔揭露后成為自溢井,水位、溫度、水質情況變化僅在一定范圍內波

文化寶藏

從歷史走向未來-腳盆鼓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時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盆鼓,又稱“腳盆鼓”,因其形狀如盆而得名。廣泛流行于赤壁一帶的鄉村。據史料記載,在遠古的商、周時代,先民們擊木、擊盆、擊鼓而歌,行成了腳盆鼓的雛形。相傳三國赤壁之戰時,盆鼓在孫劉聯軍中還發揮過不小的作用?,F在,腳盆鼓作為咸寧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挾滾滾長江、看三國赤壁、擁夢里水鄉、走千年古道…….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你可以觸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國情懷。

撥動歷史的脈搏-拍打舞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在咸寧民間,這些拍打舞的歌詞已流傳了數百年。如今,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間男女老少擅長的“拍打游戲”而來,流行于咸寧通城、崇陽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勞作休憩之時,互相拍打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逗趣取樂,并 伴有風趣的戲謔、科諢,給人以輕松與愉悅。

稀有的藝術奇葩-提琴戲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是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據說,它源自岳陽花鼓戲,在崇陽改造嫁接生根,直到枝繁葉茂?;ü膽虻闹饕獦菲魇桥?,但崇陽人改造創新,制成了提琴。提琴戲有特有的唱腔,是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等地區廣為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結合,形成具有崇陽地方特色的劇種。

月宮飄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寧大規模種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咸寧是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交融之地。古老的月亮崇拜與當地桂花種植習俗的結合,催生了獨有的“嫦娥文化”現象。在“杠春神”民俗活動中,嫦娥崇拜取代了“春?!钡闹行奈恢?,守月華、祭嫦娥、拜月、桂花撤帳等風俗活動,打破了漢族地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傳統習俗,為咸安獨有?!按蚬鸹ā笔橇餍杏谙贪矃^的民間舞蹈,其基本動作來源于桂鄉花農們收獲桂花時的農事活動。由于貼近生活,這從天宮來到人間的藝術,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保留節目。

從戰場走向田間-山鼓
山鼓,流行于通山等地,是一種古老的農事鼓樂。山鼓又稱“單鼓”或“膽鼓”,其形橢圓如膽,有“擊鼓驅百邪,庶民膽如虎”的傳說。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國時期就普及并走向鼎盛?,F在,山鼓迎來了繼承、創新及保護階段,并從田間地頭走上了藝術舞臺。

黃土捏出的天籟-嗚嘟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起初,嗚嘟為牧童用作喚牛,后經歷代改進,成為了一種樂器,一直流傳于長江中下游。如今,嗚嘟在演奏之外,亦廣泛得到文博、收藏、旅游愛好者的青睞,成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樂器和藝術藏品之一。

源自商周寶物-崇陽銅鼓
1976年與崇陽縣白霓鎮出土,是當今出土時代最早、體重最大的青銅鼓,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楠竹風采成于紙-黃龍牮紙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沿用漢代作坊始產火紙。黃龍牮紙以楠竹為原料,紙張色澤淡黃,細膩平滑,吸水力強,不僅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 祭祀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傳承與融合的佳品-通城打鑼腔
通城打鑼腔源于天沔花鼓戲,清同治年間由天沔災民王耍兒傳入,與本地戲曲相結合,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鑼腔。用當地方言演唱,以“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作為主要特色。2013年“ 通城打鑼腔”被湖北省列為全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唱出勞動人民之歌-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通山縣地廣人稀,農忙時人民便集體勞動,通常會打鼓唱歌,激發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隨著年代 變遷,逐漸行成了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民族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