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節慶文化寶藏傳統美食
史書記載,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劃龍舟不僅是一種 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端午節前后,嘉魚各 鄉鎮都會舉行龍舟大賽,以這一傳統活動來慶祝傳統佳節
每逢仲秋季節,在享譽中華的桂花之鄉-咸安,漫山遍野都能看到一群群裝紅著綠 的男女,他們拉著布棚,手執長桿,攀上桂樹,或搖曳枝頭,或持桿擊花,呈現一幅 花農喜采桂花的豐收景象。朵朵花瓣飄落在潔白的布棚上,陣陣花香隨風飄撒在百里 內外,如堆金疊玉,似溢彩流香,好一幅“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畫面!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咸安區大屋雷的花農們為求雨會祭月。據說,有雨水時桂花花 瓣更容易被打落,所以花農們期盼采花期下毛毛雨,桂鄉人稱“桂花雨”。這種活動 后逐漸形成中秋節的《守月華》。
舞龍——人們在喜慶日子里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
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
舞獅——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
典活動,都會舞獅助慶祈求吉利,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1976年于崇陽縣白霓鎮出土,是當今出土時代最早、體量最大的青銅鼓,也是我國僅 存的商代獸面紋青銅鼓,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銅鼓由鼓冠、鼓 身、鼓座三部分組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國家博物館。
嗚嘟,樂器名。原名“叫嘰兒”,本是古時牌洲灣牧童自制的泥哨。歷史可追溯自27 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音色渾厚穿透尤善表現幽遠飄逸、古樸的意境,是我國迄 今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類樂器。首批湖北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琴戲是崇陽群眾自創自娛自樂的民間戲曲劇種,在崇陽傳承發展有200余年的歷史, 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疤崆佟笔敲耖g藝人用梨木、 南竹筒、蛇皮等制作的琴桿短筒長,琴軸似板胡,琴筒似京胡,琴弓與二胡一樣,藝 人稱之為“提琴”。
腳盆鼓的型制極為形象、簡潔,幾乎就是當地民間一種日常生活用品的真實復制。在 演變進化中,盡管它的演奏場合得到了很大擴充,裝飾也融入了其它多門類藝術,但 其“腳盆”型制卻一成不變,以至形成具有廣泛基礎和高度認同的傳承遺風,迄今近 1800年。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黃龍山牮樓咀沿用漢代作坊始產火紙。 黃龍牮紙以楠竹為原料,紙張色澤淡黃,細膩平滑,吸水力強,不僅具有較高的工藝 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祭祀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拍打舞,亦稱“手拍舞”,是表現漁民喜獲豐收的自娛性舞蹈,源于漁業豐收時漁民們 在船上赤膊、歡快地拍打身體以抒發喜悅的心情。舞者扮為漁夫,作乘船姿態,隨“安 旦”節奏用手掌互擊,或用手掌、肘部拍打胳膊、雙腿及胸部兩脅,表達喜悅之情。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 通山縣地廣人稀,農忙時人們便集體勞動,通常會打鼓唱歌,激發出一派熱火朝天的 勞動場面。隨著年代變遷,逐漸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