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魚縣始建于西晉大康元年(公元280年),取《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義而得名,歷史悠久,文化沉淀豐厚,蘊藏著南宋文化、三國文化、嗚嘟文化、說唱文化、魚文化等特色文化遺產。
南宋文化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岳飛奉命征楊么,駐守縣城,立望樓,又在蜀山就赤壁之戰時劉備駐扎處筑城駐兵,
時人稱軍寨、營盤,后稱岳公城。同年五月一日,岳飛進駐岳州黃榜,留存岳公城遺址。岳公城為橢圓形,長40米,寬82米,周
長137米。嘉魚人民為了紀念岳飛,在三湖連江風景區修建一座岳公亭,目前保存完好。
詩仙詩圣誦李邕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十日,曹操軍遇周瑜軍于赤壁江上一戰而退還江北烏林后,周瑜軍逐與其對峙,駐于江南陸口(今嘉魚縣陸溪鎮)、界石至高鐵嶺龜湖山一線,劉備軍駐扎于白云山至蜀山一線。周瑜以陸口為大本營,在赤壁山建有烽火臺。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周瑜病逝后,孫權以魯肅為漢昌太守,領周瑜軍駐陸口,至吳赤烏二年(239年),相繼有呂蒙、陸遜、潘璋、呂岱等領兵駐扎陸口。陸口為東吳重鎮,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此。三國文化成為楚文化中主流文化,成為我縣旅游文化的代表。
嗚嘟文化嗚嘟文化,是嘉魚特色文化中的一面旗幟,20年前,嗚嘟還只是流傳于牌洲地區的一種泥哨,牧童們用它消愁解悶、呼牛喚羊??h文化主管部門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財力,將嗚嘟這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土類民間樂器加以研制、使其走上文藝舞臺,使這一民間藝術奇葩大放異彩。
魚文化“南有嘉魚,蒸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古老的詩經,賦予嘉魚不老的美名。嘉魚盛產鮮魚,因而也繁衍出鮮活的“魚文化”。嘉魚的魚文化源遠流長。南唐保太十一年(公元953年),皇帝南巡經此地,嘗到了當地漁民進貢的魚,連聲贊道:“佳魚,佳魚!”嘉魚,由此得名。嘉魚人民世世代代以水為伴,以魚為親。在茶庵新區,新建的城雕展示出“雙魚戲珠“的雄姿,魚,成為嘉魚精神的圖騰;魚文化,成為嘉魚特色文化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說唱文化牌洲說唱這一曲藝曲種的形式,是嘉魚發展特色文化的又一成果。牌洲說唱,均為方言,演出人數為2-8人,自操
小鼓、鑼、小鑼、小鈸,一人說,數人接,一人唱,數人和,說唱一段,響一段樂器,音樂點子以《十樣錦》為基調,內容集中,節奏明快,音樂性強,很受群眾歡迎。早在1993年,牌洲說唱《姑嫂倆》就被介紹到海外,在東南亞一帶廣受歡迎。這一特色文
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